作者: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23-08-16 来源: 本站
面对装机规模庞大的大基地项目,很多开发企业更多表现出的不是兴奋,而是担忧与焦虑。
在“双碳”目标之下,未来10-15年,风光项目的倍速发展几乎已成定局。2023年上半年,全国风电、光伏新增装机超过了1亿千瓦,累计装机约8.6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量达到7300亿千瓦时,风电光伏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具竞争力的产业之一。国家能源局预测,2023年全年新增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将超过1.6亿千瓦。
支撑未来风光等新能源倍速增长的项目主要有以下几类:三北地区沙戈荒大基地、西南地区水风光互补、东部地区海上风电和中部地区光伏分布式+。其中,三北地区沙戈荒大基地项目是重中之重。
目前已经确认的三批大基地项目总装机容量高达4.55亿千瓦,按照目前的规划,这一巨量的项目在2030年前几乎全部建成投产,而这些项目加起来,仅电源端的投资就需要数万亿元。如果再加上电网、储能等相关基础设施配套,大基地项目的投资无疑是惊人的。
难怪有发电企业高管感叹,大基地是发电企业历史上短期内投资金额最大的项目,项目运行顺利,可以大幅改善企业的电源结构,加快发电企业碳达峰碳中和的时间,若投资失败或收益不达预期,也可能会就此拖垮一个大型企业。
这种观点并非耸人听闻。以五大发电为例,除国家能源集团资产负债相对较低之外,目前其他几家资产负债率均在70%左右。而在装机结构中,新能源占比越高,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往往越大。而大基地项目的巨额投资,无疑会在短期内继续拉升企业负债,项目投产后若没有良好的收益,发电企业的整体盈利能力将会受到较大影响。
在大基地项目中,部分单体项目投资高达数百亿元,甚至上千亿元,资金压力巨大。这样的投资额度,即便对于融资相对容易的中央企业而言也存在较大的挑战,而另一方面,决定项目盈亏的边际空间又相对较窄,因此大基地项目对投资管控能力有着极高的要求,而多数公司可能还未就此做好准备。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超过80%的大基地项目在央企或国企手上,而为了达成预期建设目标,这些项目大都被设置了各种时间表和路线图。在很多企业公开的表述中,不难看出企业对大基地项目推进的紧张与焦虑程度。但事实上,“时间紧,任务重”这种常见的表述,并不适合大基地项目。如果以常规项目的开发节奏来建设大基地,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巨大风险。
与常规风光项目相比,大基地项目是一个更加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需要建设新能源电站,还需要配套煤电、储能和外送通道,除此之外,还需要协调受端市场和电量电价,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会影响到整个项目的正常运行。
以送出通道为例,作为大基地项目建设的最大制约因素之一,一旦出现通道建设滞后,大基地项目建成后,就存在大规模弃风弃光“晒太阳”的风险,而相比电源的规划和建设,目前通道建设明显滞后。
“集中开发、远方消纳”是大基地项目的主要特征之一,而这恰恰又是新能源项目开发的最大软肋,因为新能源项目的最大竞争优势正好相反——“分布开发、就地消纳”。
因此,大基地项目的开工,应该以关键配套设施和受端市场要件确定的时间表为前置条件,精准匹配建设时序,避免出现发电单元按期投产,而关键配套窝工或滞后,进而出现发电设施长期闲置的现象。
毫无疑问,经济性是一个项目的生命线,项目的决策应当围绕经济性进行。因此,切勿为追求建设速度而忽视了大基地的复杂性与系统性,进而造成设备闲置和资源的严重浪费。
(以上内容转载自能源新媒)
免责声明:本网转搜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