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本站编辑 发布时间: 2023-08-31 来源: 本站
漫天黄沙、寸草不生、渺无人烟,这是内蒙古沙漠戈壁的固有面貌。随着新能源产业兴起,昔日的荒凉之地如今正变得热闹喧嚣起来,嗅觉敏锐的头部企业纷纷涌入,投资千亿元建设新能源;装备制造企业、金融机构、科研院所也纷至沓来,竞相为资金和技术寻求用武之地,荒漠戈壁正成为炙手可热的新能源开发宝地……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推动传统能源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绿色能源,做大做强国家重要能源基地,是内蒙古发展的重中之重。在这方面内蒙古方向明确、路子对头、前景很好,大有作为、大有前途。
一场能源革命带来了新发展赛道,内蒙古探索出了什么路子,有哪些作为,将贡献怎样的智慧?
新的投资热,增长第一动力
无垠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架设起来,串成排、连成片,在光照下泛着粼粼波光,犹如漫漫黄沙上长出一片蓝色的海洋。广袤草原之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巍然林立,近百米长的叶片呼啸转动,构成草原上甚为壮观的景象。
穿梭在内蒙古大地,很多人会被这样的“风光”大场面所震撼。“双碳”目标下,我国正经历一场能源革命,新能源正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能源领域的新主角。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成为新能源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全国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全球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全球首个产氢万吨级风光制氢项目、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从投资几十亿元到近千亿元,当前内蒙古正不断刷新新能源开发规模纪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全自治区将完成新能源投资3000亿元,接近全国五分之一,在建和拟建新能源规模超过1.5亿千瓦,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4个、总规模48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在一大批国家级、世界级新能源项目落地的同时,内蒙古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在齐头并进。在老工业城市包头,光伏硅产业迅速成势,短短几年就吸引协鑫、通威、大全、特变等40多家光伏企业落户,成为多晶硅料和单晶拉棒切片产能全国最大的城市,全力打造“世界绿色硅都”。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辽市的风电装备制造异军突起,目前已有5家风电整机和零配件企业入驻,逐步构建起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能源强市鄂尔多斯,大力培育风光氢储产业链,以绿电制绿氢,用风光换煤炭,比如宝丰能源启动建设全球首个绿氢替代煤制氢生产烯烃项目,远景集团在鄂尔多斯建起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全新产业生态正在孕育。
今年自治区的装备制造投资考察和签约活动也尤其密集,7月中旬召开了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来自政、企、协、研等领域的1600人相聚,热烈讨论内蒙古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场签约160个大项目、总额4500多亿元。近期,法国电力、米其林、空气产品等45家跨国公司走进内蒙古,法电优能(北京)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杜文对内蒙古的新能源印象尤为深刻,“我们非常有兴趣在新能源方面进行合作”。
“‘双碳’背景下,内蒙古抢抓机遇,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当下正迎来新一轮密集、汹涌的投资热潮。”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冠绝西北;其中新能源投资起势猛、上得快,同比增长114%,拉动全部投资增速24.8个百分点,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新的吸引力,一场“双向奔赴”
内蒙古究竟有何“魔力”,引来如此海量投资热潮?
“头上有风光,脚下有煤炭,手中有电网。”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孙绍骋定义的内蒙古能源产业发展“魔力球”。所谓头上有风光,是指拥有全国一半以上的风能资源和超五分之一的太阳能资源。所谓脚下有煤炭,是指煤电装机总规模已超过1亿千瓦,居全国第二,可充分利用火电调节能力,支撑新能源大规模高比例使用。所谓手中有电网,是指拥有独立的蒙西电网,能在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建设方面先行先试,为全国能源绿色革命探路子。
“富集的风光资源,叠加广阔的开发区域”,则是前来投资的企业家给出的答案。风光发电能量密度低,需要占用大量土地,内蒙古拥有大片沙漠、戈壁和荒滩,适合建造集中式光伏电站和风电场,正好可以用空间换能量。据测算,内蒙古风光资源技术可开发量达108亿千瓦,相当于480个三峡电站,是当前全国总发电装机容量的4倍。“内蒙古是我国新能源资源禀赋最好的地区之一,华能北方公司正是乘着内蒙古能源大发展的东风,实现了从火电为主向绿色能源的转变。”华能北方公司董事长陈炳华表示。三峡能源公司把内蒙古作为战略区域,先后在库布其沙漠建设光伏治沙、“沙戈荒”新能源大基地、乌兰察布“源网荷储”、纳日松光伏制氢等多个创新型“首台套”项目,总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十四五’期间,我们将在内蒙古再建一个‘塞上三峡’。”三峡能源总经理、党委副书记张龙说。
营商环境优、发展前景好,给足了企业家投资落地的信心。内蒙古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重中之重,千方百计把项目布局与产业配套、要素保障等结合起来,实现更多优质企业落户、优好项目落地。盯住世界500强、中国500强、民营500强、制造业500强,从自治区到盟市、旗县,各级领导干部“一马当先”带头招商,拉项目、进企业,招商签约会隔三差五召开。“只有做好营商环境后半篇文章,才能让投资者不仅愿意来,而且留得住、发展好。”伊金霍洛旗旗长吴云介绍,当地从“保姆式”服务、打造标准地、代建厂房、注入发展基金等方面,全力支持企业扎根发展,吸引了远景、隆基、上汽等头部企业纷纷落户。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是内蒙古比较偏远的旗县,过去招个项目要费九牛二虎之力。旗长石钟琴说,这两年三峡、华电、天润等大型企业主动来投资建设新能源项目,目前已建设新能源规模449万千瓦,争取到2025年新能源装机规模超1500万千瓦。“作为一家外向型、科技型企业,我总会被人问‘你们为什么要去内蒙古’。”远景北方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胡佳铮解释,“内蒙古不仅具备资源、土地、绿电等多重优势,还把企业家当成‘自家人’,坚定了我们的投资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宏观经济研究中心预测,庞大的新能源建设需求将带动上游原材料、中游装备制造、下游运维服务的市场增长,将为内蒙古至少贡献万亿元以上的产值。因为看好这片蓝海,资金和技术也在争相涌入。远景科技集团前期已在内蒙古投资100亿元,今年还将投资建设风电装备、储能电池、绿电制氢、新型智慧电网等产业链,培育绿色“新工业”体系。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等国有大行主动与内蒙古自治区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十四五”期间将为内蒙古注入万亿元金融活水。“头部企业敢投资,银行也乐于授信。”中国建设银行内蒙古分行副行长郑雅民说。上海交通大学不远千里,与内蒙古共同打造上交大内蒙古研究院。北大鄂尔多斯能源研究院、浙江大学—包头硅材料联合研究中心等先后揭牌,合作层级和深度都很罕见。
新的打法,确保“热而有序”
无垠沙漠深处,一块块光伏板架设起来,串成排、连成片,在光照下泛着粼粼波光,犹如漫漫黄沙上长出一片蓝色的海洋。广袤草原之上,一台台风力发电机巍然林立,近百米长的叶片呼啸转动,构成草原上甚为壮观的景象。
“推进新能源建设必须把握开发布局和节奏的问题,不能只注重速度和规模、忽视质量和效益。”“新能源建设不是最终目的,让新能源建设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才是目的。”内蒙古自治区主席王莉霞说,从一开始自治区就找准新能源发展思路,在新能源发展打法上推出了“一虾多吃”的杠杆模式,即借助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全面撬动装备制造业、能源总部经济和区属国有企业发展,并辅以制度靠前建设。这套新打法,深刻汲取传统能源开发建设的教训,直击当下新能源发展中的新问题,开启了资源开发的新理念、新模式。
撬动装备制造。新能源开发表面“风光”,实际上却不能像煤炭、原油、天然气那样获得矿业权出让和资源税的收益,农牧民靠土地出让或租赁可获得少量一次性收益,资源开发的整体效益不高。因此在新能源发展中,内蒙古坚决丢掉简单发电卖电的资源开发模式,坚持系统观念、链式思维,借助新能源开发的庞大市场需求,撬动新能源装备制造业的强劲发展,努力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带动地区持续长久发展。截至目前,呼包鄂风光氢储装备制造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到今年底可形成风电装备整建制配套能力2000万千瓦,光伏组件供给能力5000万千瓦,制氢设备产能达到250台套,储能装备生产能力满足100万千瓦时装机需求。届时,新能源领域有望再造一个“工业内蒙古”。
打造总部经济。以前大批企业到内蒙古投资多是看重当地丰富低廉的资源,把内蒙古当成“制造车间”,总部都在区外,对当地的实际经济贡献有限。鉴于此,内蒙古自治区借助新能源规模壮大带来的市场机会和研发需求,积极吸引能源企业将功能总部、研发总部、区域总部迁至当地,打造能源总部经济。目前已有26家央企与规上企业在这里完成“分改子”,4家央企新能源总部或子公司在呼和浩特落户。
发展区属国企。推进新能源建设,在认真思谋如何为国家作出更大贡献、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同时,还应当为全区2400多万人民的利益着想,为子孙后代攒下更多“家底”。借助新能源大开发的东风,自治区着力培育壮大内蒙古能源集团,打造能源国企新标杆,旗帜鲜明地支持区属企业在项目建设、装备制造、运维服务等方面深度参与资源开发,最大限度获取收益。“我们把大力发展新能源作为企业的‘头号工程’。”内蒙古能源集团董事长何雨春说,公司成立不到两年,新能源装机总规模达到2284万千瓦,是公司重组之初的12倍,接下来集团将带着落实内蒙古能源发展战略的使命,不断做优做大做强。
产业大热的另一面,往往有产能过剩、发展泡沫和寻租腐败等风险。为确保这轮投资热潮“热而有序”,除了这套新打法,内蒙古还把制度靠前建设,未雨绸缪完善新能源监管制度。
“过去一个时期,因制度不完善、过程不规范、操作不透明等,能源资源开发领域腐败频发。”内蒙古自治区纪委监委第一监督检查室主任刘占波表示,纪检部门深入分析涉煤腐败发案规律,深化以案促改、以案促建、以案促治,推动自治区能源主管部门、电网企业等责任主体认真落实国家相关政策要求和自治区推动新能源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大基地外送主要依靠大型能源企业牵头建设,区内保障性并网项目由自治区统筹安排,市场化并网项目主要考虑新增负荷产业绿电需求等开发规则,加强监管、堵塞漏洞、优化治理,坚决遏制歪风邪气,内蒙古新能源资源开发和管理工作更加规范、更加有序、更加透明。
穿梭在内蒙古大地,很多人会被这样的“风光”大场面所震撼。“双碳”目标下,我国正经历一场能源革命,新能源正走上历史舞台,成为能源领域的新主角。作为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成为新能源大开发的前沿阵地。
全国最大光伏治沙项目、全球单体最大陆上风电项目、全球首个产氢万吨级风光制氢项目、全球最大规模“沙戈荒”风电光伏基地……从投资几十亿元到近千亿元,当前内蒙古正不断刷新新能源开发规模纪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的数据,2023年全自治区将完成新能源投资3000亿元,接近全国五分之一,在建和拟建新能源规模超过1.5亿千瓦,约占全国三分之一。其中,库布其、乌兰布和、腾格里、巴丹吉林沙漠地区4个、总规模4800万千瓦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已全面启动。
在一大批国家级、世界级新能源项目落地的同时,内蒙古的新能源装备制造业也在齐头并进。在老工业城市包头,光伏硅产业迅速成势,短短几年就吸引协鑫、通威、大全、特变等40多家光伏企业落户,成为多晶硅料和单晶拉棒切片产能全国最大的城市,全力打造“世界绿色硅都”。作为国家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通辽市的风电装备制造异军突起,目前已有5家风电整机和零配件企业入驻,逐步构建起完备的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能源强市鄂尔多斯,大力培育风光氢储产业链,以绿电制绿氢,用风光换煤炭,比如宝丰能源启动建设全球首个绿氢替代煤制氢生产烯烃项目,远景集团在鄂尔多斯建起全球首个零碳产业园,全新产业生态正在孕育。
今年自治区的装备制造投资考察和签约活动也尤其密集,7月中旬召开了2023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内蒙古),来自政、企、协、研等领域的1600人相聚,热烈讨论内蒙古的产业优势和发展前景,现场签约160个大项目、总额4500多亿元。近期,法国电力、米其林、空气产品等45家跨国公司走进内蒙古,法电优能(北京)投资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杜文对内蒙古的新能源印象尤为深刻,“我们非常有兴趣在新能源方面进行合作”。
“‘双碳’背景下,内蒙古抢抓机遇,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当下正迎来新一轮密集、汹涌的投资热潮。”内蒙古自治区发改委主任龚明珠说。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内蒙古自治区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4.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0.7个百分点,增速位居全国第二、冠绝西北;其中新能源投资起势猛、上得快,同比增长114%,拉动全部投资增速24.8个百分点,成为全区经济增长第一动力。
应对新挑战,将投资热持续下去
风光新能源发电具有波动性、随机性和间歇性,又远离负荷中心,这就导致新能源发电在时间和空间维度上都难以适应人类需求,并网、消纳等难点能否顺利破解决定了新能源的长远健康发展,也是内蒙古地区将一时投资热转化为持久发展动能的关键所在。
内蒙古提出的解决思路是适度超前建设坚强智能灵活电网,把主网“建粗”,把配网“建密”,把电力调控和服务能力“建强”,满足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需要。围绕新增负荷构建层次分明的新能源消纳体系,除外送保供、区内保障性消纳这两种传统渠道外,重点推进市场化消纳和风光制绿氢。
在市场化消纳方面,内蒙古率先实施了源网荷储、风光制氢、园区绿色供电等6类新能源应用场景,只要有新增负荷,又不占用电网调峰资源,符合每个场景的准入条件,就可以建设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截至目前,全区已批复实施了市场化消纳新能源项目157个,总装机规模4200万千瓦,催生了一批绿色低碳数据中心、零碳产业园,同时吸引了东南部一大批产业转移项目的落地。
氢能被称为21世纪的终极能源。将绿电制成绿氢,实现绿电转化,可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各领域。今年是内蒙古的“绿氢元年”,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批复在建和拟建风光制氢项目80个、绿氢规模约100万吨,其中内蒙古批复实施30个项目、绿氢规模52万吨,占了全国的一半。
内蒙古敢大力发展风光制氢项目,还在于当地丰富的应用场景。鄂尔多斯、乌海和包头在化工、冶金等行业年需氢气700万吨;全区重型柴油机车、矿用重型卡车超过100万辆,氢燃料电池汽车替代空间巨大;区外对内蒙古绿氢需求巨大,目前内蒙古正规划设计以鄂呼包乌为核心、面向华北和西北的输氢管网,输氢设计能力超过600万吨/年。此外氢能还有很多创新应用可能,特别是随着碳关税实施和绿色经济成为共识后,传统煤基产业碳减排压力巨大,氢将被视为最佳替代原料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例如用绿氢制甲醇、高端煤油、汽油等,在传统煤化工和石油化工之外,开辟全新的绿色化工应用新场景。
面向未来,内蒙古选择将新能源的更多想象空间留给了氢能,提出打造“北疆绿氢城”的新名片,计划到2025年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氢能产业发展聚集地。
“氢能丰富的应用场景,能大量消纳新增绿电,是解决新能源消纳难题的未来方向。”液化空气(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中国区氢能事业部负责人陈星说,内蒙古氢能来源广泛,随着氢能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氢产业发展潜力无限。
回望历史,每一次能源革命背后都带来了工业革命。在“双碳”目标下,大西北正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示范前沿和重要阵地。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认为,对内蒙古来说,这轮新能源投资热是一次换道超越,是地区工业体系快速发展的历史性机遇,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内蒙古的能源革命不仅能够实现自身绿色转型发展,还将对全国达成“双碳”目标和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内蒙古样本。
(以上内容转载自新华社 作者:于长洪 张丽娜 安路蒙)
免责声明:本网转搜载自合作媒体、机构或其他网站的信息,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本网所有信息仅供参考,不做交易和服务的根据。本网内容如有侵权或其它问题请及时告之,本网将及时修改或删除。凡以任何方式登录本网站或直接、间接使用本网站资料者,视为自愿接受本网站声明的约束。